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总编推荐

共找到 6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两种免疫诱导方案疗效比较
    马枭雄, 周江桥, 邱涛, 陈忠宝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7, 11 (01): 5-9.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03.2017.01.002
    摘要 (86) HTML (0) PDF (2272 KB) (0)
    目的

    比较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中分别应用IL-2受体拮抗剂(IL-2Ra)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DCD肾移植中如何选择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的110例DCD供肾肾移植受者资料。其中应用IL-2Ra进行免疫诱导82例(IL-2Ra组),应用ATG进行免疫诱导28例(ATG组),所有受者均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两组受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血清肌酐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受者术后DGF、肺部感染、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情况以及移植肾/受者存活情况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IL-2Ra组和ATG组受者DGF发生率分别20.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5),两组受者肺部感染、AR发生情况以及移植肾/受者存活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2Ra组和ATG组肾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第90天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1、2、4、7、14、21、30、60天血清肌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IL-2Ra和ATG都能有效预防肾移植受者术后AR的发生,需综合考虑供、受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免疫诱导药物。

  • 2.
    心脏移植长期存活受者免疫抑制治疗经验总结
    田海, 陈巍, 谢宝栋, 蒋树林, 姚志发, 夏求明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7, 11 (01): 24-27.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03.2017.01.006
    摘要 (54) HTML (0) PDF (2314 KB) (0)
    目的

    总结并分析4例存活时间在16年以上的心脏移植受者免疫抑制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外科1992年4月至2000年1月施行的4例原位心脏移植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受者免疫抑制治疗经过。4例供者均为脑死亡器官捐献,供心采用改良St. Thomas液保存。1例受者原发病为慢性克山病,3例为扩张性心肌病。3例受者采用标准法心脏移植,1例采用全心法心脏移植。术后均采用环孢素+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免疫维持治疗单用环孢素。随访期间监测环孢素血药浓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功能,行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心内膜下心肌活检等检查。若受者出现排斥反应则采用冲击治疗或改用其他免疫抑制剂。

    结果

    截至2016年6月,3例受者存活,1例受者死亡。3例存活受者存活时间分别为22年4个月、20年7个月和16年5个月,1例死亡受者术后18年6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受者术后10年内分别发生排斥反应1~6次,采用冲击治疗后均恢复。3例存活受者术后第10年环孢素剂量调整为0.5~1.0 mg·kg-1·d-1。4例受者术后10年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未发现冠状动脉血管病变。2009年5月,3例存活受者冠状动脉造影和OCT检查示1例受者冠状动脉仅见斑块浸润,自觉症状良好,该受者2015年5月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结果示冠状动脉多处狭窄,遂行支架治疗,其余2例受者检查结果均正常。

    结论

    心脏移植术后及时、准确地诊断排斥反应,合理、正确地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个体化免疫治疗用药和积极、有效控制并发症是受者长期存活的重要手段。

    Baidu(1)
  • 3.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发展及影响因素:单中心经验
    赵纪强, 霍枫, 李鹏, 汪邵平, 郑于剑, 李昊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7, 11 (01): 32-36.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03.2017.01.008
    摘要 (53) HTML (0) PDF (2479 KB) (1)
    目的

    总结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发展概况、影响潜在DCD供者捐献因素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应用的单中心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州军区总医院器官获取组织(OPO)服务范围内所有DCD供者资料。总结我院DCD例数、年均增长率、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DCD来源供肝丢弃情况、中国Ⅰ、Ⅱ、Ⅲ类捐献比例、我院OPO服务范围内潜在DCD供者捐献影响因素及ECMO在DCD中的应用情况。同时查阅同一时期中国及广东省DCD数据。我院与全国中国Ⅰ类供者比例、我院和广东省DCD例数年均增长率比较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Ma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共实现241例DCD,中国Ⅰ、Ⅱ、Ⅲ类捐献比例分别为29.9%(72/241)、26.6%(64/241)、43.5%(105/241)。我院中国Ⅰ类捐献比例(29.9%)高于全国水平(13%)(χ2=55.381,P<0.05)。241例DCD共获取供肝234例,因供肝因素放弃移植26例,丢弃率为11.1%(26/234),影响供肝丢弃主要因素为冷/热缺血时间过长、供肝肝硬化、灌注不良、肝功能异常和挫裂伤。期间,我院和广东省DCD例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7.78%和104.50%(U=11.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院和广东省每百万人口(PMP)器官捐献率分别从0.407、0.144 PMP升高至3.948、4.145 PMP。同期我院OPO服务范围内医院上报潜在DCD供者778例,捐献转化率为31.0%(241/778)。影响潜在DCD供者捐献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属及社会因素、供者自身病情及医患关系。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共完成145例ECMO辅助下DCD器官获取,其中中国Ⅰ、Ⅱ、Ⅲ类捐献供器官中应用率分别为58.3%(42/72)、62.5%(40/64)和60.0%(63/105)。

    结论

    提高公众对器官捐献的关注度和接受度,合理应用器官保存技术,将有助于推动DCD肝移植发展。

  • 4.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伪巴西奴卡菌感染一例
    沈晓玲, 黎清, 刘梅, 刘文宾, 吴迪炯, 胡慧瑾, 俞庆宏, 沈一平, 周郁鸿, 叶宝东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7, 11 (01): 41-43.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03.2017.01.010
  • 5.
    C4d和供者特异性抗体检测在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侯鹏, 季曙明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7, 11 (01): 54-58.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03.2017.01.013
    摘要 (61) HTML (0) PDF (2200 KB) (0)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已经成为导致移植物丢失的主要原因。C4d在管周毛细血管(PTC)部位沉积是肾移植体液免疫活跃的标志,单纯C4d阳性不能确诊为AMR,当临床上出现循环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病理特征和/或移植肾功能不全时必须考虑AMR。C4d和DSA检测阳性与移植物存活率下降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检测时就出现移植物功能不全者。本文主要围绕C4d和DSA检测在肾移植AMR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6.
    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动物模型
    徐凯英, 王思桦, 王建军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7, 11 (01): 59-64.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03.2017.01.014
    摘要 (34) HTML (0) PDF (2825 KB) (0)

    肺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良性肺部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随着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及免疫抑制治疗的发展,肺移植后早期生存率明显提高,但长期生存率却无显著改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是影响肺移植后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基于动物模型的研究对于我们探索OB发生的病理机制以及研发新的防治措施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已经建立了许多用于OB研究的动物模型。本文对目前用于OB研究的各种动物模型的优缺点展开综述,期望帮助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